段华 | 我和张贤亮有个约定(下)

个销云客户经理-小张
图为张贤亮
“到了,这就是《牧马人》中许灵均和秀芝住过的土房。”导游又一次把我拉回现实。原来我们走进了一片颇具西部地域特色的外景拍摄地。当年谢晋就是在这里,把张贤亮的代表作之一《灵与肉》以《牧马人》为片名搬上银幕。张贤亮在这部作品里,以冷峻的剖析,哲理的思考、优美的文笔和滚烫的激情,入木三分地描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挣扎和肉体上的折磨互为重迭的生存矛盾与危机,正如他描绘自己因一首诗而被打成右派,继而升级为“反革命分子”而身限囹圄,在劳改队历尽苦难,改革开放后平反昭雪重返文坛的经历——“在苦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溶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张贤亮并没有因为“皮开肉绽”而放弃社会良知的灵魂坚守,他在近乎绝望的境遇中发现劳动之美和普通劳动者身上的人性之美,他用在一定时段内显得颇为稀缺的真诚,写知识分子在与勤劳朴实善良醇厚的劳动人民结合的实践中,尽管肉体陷入炼狱,而灵魂得以升华的故事。展示伤痕只是过程,积极疗伤才是目的,这也许就是张贤亮有别于其他“伤痕文学”作家的根本原因。
图为张贤亮寄给段华的明信片
想到伤痕,思绪再次飞回19年前的洞庭湖畔。
张贤亮下榻的房间,我诚惶诚恐地双手奉上拙作《壮哉洞庭——1996岳阳抗洪救灾大写真》。
微信扫码查看全文
